无障碍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信息公开 > 民政要闻

---栏目导航---

怕你不知道!“九头十八匠”的地名由来

时间:2025-04-24 16:19:52    

晋城的父老乡亲们

外地的游客朋友们

你们有没有疑惑过

为什么晋城有这么多带“”和“”的村落?

比如苗匠、谢匠、郝匠、牛匠……

以及二圣头、洞头、岗头等等

为什么有这么多带“头”和“”字的村名呢?

他们说的“九头十八匠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
这不是什么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

而是一部写在太行山间的

“中国古代工业史诗”

今天,就让我们破解这些村名背后的密码
它们不仅是导航坐标

更是千年匠魂的“活化石”

藏着中国最早的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硬核剧本!



一、地名暗藏玄机:宋元时期的“匠人身份证”



在晋城,“匠”字村名是古代匠户的“身份证”。
“九头”=军事禁区:金元时期,官府把冶铁匠编入“头户州”,每个带“头”的村落(如岗头、椿树头)都是武装戒备的“兵工厂”,白天造刀剑,晚上轮值守城。
十八匠”=家族徽章:元朝推行“匠户世袭”,村名直接标注“姓氏+工种”,比如孔匠村(孔氏铸钟世家)、申匠村(申姓炼铁大户),堪比古代版“企业工商注册名”。

清代《泽州府志》统计,带“匠”的村子实际有26 个,但古人偏爱“十八”这个吉利数,硬核凑整!



二、匠户制度:古代“打工人”的硬核人生



如果你是元代晋城匠人,你的日常可能是这样的:
职业世袭:爷爷打铁,爹炼钢,儿子生下来就是“预备役铁匠”,想改行?没门!
军事化管理:干活时归工部管,打仗时抄起自己造的刀剑就上城墙,真正“斜杠青年”。
工资发小米:官府按月发粮,但克扣严重,匠户偷偷接私活,反而让民间手工业意外崛起。

明代匠户制度废除后,晋城匠人纷纷开起“家族企业”,南村铸造大阳制针,全是当年“灵活就业”的遗产!



三、战国到明清:中国最早的“钢铁侠”基地



你以为“煤铁之乡”是近代称号?晋城人玩铁的历史,能追溯到战国!
战国铁器出土:泽州县出土的战国铁农具,比中原其他地区早200年,考古界惊呼:“山西人搞工业是祖传的!”
宋代兵工厂:北宋为抗辽在此设“大广冶”,一年产铁百万斤,足够武装十万大军。《宋史》记载:“泽州之铁,甲于天下。”
明清钢针帝国:大阳古镇的“大德号”钢针,垄断全国70%市场,东南亚商人用船装白银来换,堪称“一根针撬动全球化”。

晋城匠人:我们不仅生产铁,我们更是火与力的搬运工



当我们在手机地图上搜索“九头十八匠”

指尖划过的不仅是坐标

更是——
战国铁匠捶打出的第一声铿锵
宋元匠户在火光中刻下的姓氏
这些藏在名字里的密码,终将告诉我们:
真正的工业文明,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

而是一代代人把热血与智慧

狠狠锻进岁月的回响

地名密码,终成山河勋章


® 2008-2017 晋城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.保留所有权利  晋城民政信息网

地址:晋城市城区前进路1428号北二楼;邮编:048001;联系电话:0356-2566238 传真:0356-2566238;电子邮箱:sxjcsmzj@163.com

晋ICP备05001036号
   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13号  网站标识码:1405000034